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台灣的政治與社會專題研究
RESEARCH SEMINAR ON TAIWA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98-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4006 
課程識別碼
305 2421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203 
備註
修過政治社會學優先。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1twpolitics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涵蓋台灣的政治社會領域中四個重大的經驗主題:(1)國家;(2)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3)族群關係與國族主義;(4)移民與公民身份。每個主題,我們將先對國家、公民社會、族群和移民的研究進行文獻回顧,來了解台灣社會(科)學在這幾個領域所處理的課題和累積的成果。其次,在每個主題下,我們將選擇幾個關鍵的課題,討論台灣社會(科)學研究在這些課題上所呈現的經驗現象,所使用的概念工具,和所發展的理論觀點。可能的話,我們將在課程中讓那些使用不同的概念工具和理論觀點的文獻進行對話。四大主題所包含的課題如下:
1. 國家:(1)從黨國資本主義到政商關係的轉型;(2)侍從主義與地方派系的轉型;(3)「發展型國家」與社會福利政策。
2. 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1)社會運動抗爭策略的轉化與國家社會關係的變遷;(2)文化鬥爭、集體認同與公共溝通;(3)社區公共參與的理性與感性。
3. 族群關係與國族主義:(1)民主化與族群政治;(2)文化民族主義與國族問題的制度脈絡;(3)歷史創傷、集體記憶與族群和解;
4. 移民與公民身份:(1)勞動移民的國族政治與權利主張;(2)婚姻移民的福利資源和公民權利;(3)新移民的抵抗與運動。
 

課程目標
這門課是政治社會學的進階課程。教學目的有三。第一,瞭解台灣的國家結構、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族群關係與國族主義、移民與公民身份等領域的經驗特質與歷史變遷,以及掌握社會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在這幾個政治社會學相關領域所累積的研究成果。更具體的說,我們將探討:本土的社會(科)學文獻在這些領域的研究上,描繪了何種台灣的政治與社會圖像?累積了什麼實質的知識與理論的觀點?第二,透過閱讀台灣社會(科)學對本地政治社會的研究,並撰寫批評性的摘要與心得(critical memos),學生將學習如何從事文獻的回顧、批評、比較和整合。第三,透過撰寫相關主題研究報告的過程,培養大學部學生針對政治社會學相關領域從事研究的能力。

 
課程要求
這門課是進階課程,修課學生最好先具備政治社會學的基本知識,對權力、民主、國家、公民社會、公共領域、社會運動和公民身份等具有爭議性的概念有些瞭解。沒有修過政治社會學而想挑戰這門課的,也在歡迎之列。我會介紹經驗主題所牽涉到的重大理論議題與基本概念,也會提供每個子題的延伸閱讀,協助有心但缺乏背景的學生掌握概念脈絡。

這是專題討論課程,演講與討論兼重。修課學生每個星期必須唸完所有指定教材,帶著問題和想法來上課,並參與討論。各項課程要求與評分方式如下:



1. 出席及參與討論:20%。
2. 摘要與心得(memos):40%。針對每大主題下三個討論子題(共12子題)的閱讀文獻撰寫兩頁以內的memos。可以選擇略過兩次(但不可在同一主題),全學期總共繳交十次。撰寫critical memos是本課程的訓練重點之一。寫作方式將詳細指示。Memo必須在上課前一天(週一晚上十二點前)寄給我。原則上不接受遲交。
3. 期末報告:40%。2-4人為一組,針對與本課程相關的經驗主題,進行經驗資料蒐集與分析,撰寫至少一萬字的學期報告。研究主題需先經過我同意。學期中必須繳交報告進度。研究成果的初稿需在最後一週完成並進行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一週 課程介紹

單元一:國家組織

第二週 國家研究:回顧篇

黃崇憲,2008,利維坦的生成與傾頹:台灣國家研究範例的批判性回顧,1945-2005,謝國
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322-392

第三週 從黨國資本主義到政商關係的轉型

王振寰. 1993.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李宗榮. 2007. 在國家權力與家族主義之間:企業控制與台灣大型企業間網絡再探, 《台灣
社會學》,13:173-242.
陶儀芬、張珈健,2008,政商關係在民主化之後的發展—以金融自由化為例,於於王宏仁等
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頁219-238

第四週 侍從主義與地方派系變遷

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於陳明通,鄭永
年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169-259,台北:月旦出版社
徐永明、陳鴻章. 2004. 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8:193-228.
王金壽. 2007. 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5-51.

第五週 國家與社會福利政策

林萬億. 2000. 政治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經
驗.Pp. 71-134 ,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 台北: 巨流.
林國明,2003 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
五期,頁1-71,台北: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

單元二: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

第六週 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回顧篇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1945-2005,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
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393-445
范雲,2008,從民間社會邁向公民社會,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
頁23-36,台北:群學

第七週 社會運動的「體制化」:組織技術、抗爭策略與國家社會互動的轉化

李丁讚、林文源. 2003. 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52:57-119
杜文苓、彭渰雯. 2008. 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 《臺灣民主
季刊》5:119-148.
黃長玲. 2007. 彼此鑲嵌,互相型構:轉變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於顧忠華等著《自由主義
與新世紀台灣》, 台北: 允晨文化.

第八週 文學的公共領域:集體認同、文化鬥爭與公共溝通

吳介民. 2004.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的集體認同型塑.於李丁讚等
著 《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 桂冠.
蕭阿勤. 2005.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
究》1:97-129.
吳忻怡. 2008. 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 《台灣社會
學刊》41:1-58.

第九週 公共領域的理性與感性:社區與地方社會的公共參與

吳介民、李丁讚. 2005. 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 《台灣社會學》
9:119-163.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 2007. 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2005 年宜蘭社大公民會議
個案研究. 《公共行政學報》24:71-102.

單元三:族群政治與民族主義

第十週 族群關係:回顧篇

王甫昌,2008,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謝國雄主編,《群
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447-521
李廣鈞. 2008. 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Pp.
93-110,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 台北: 群學.

第十一週 民主化、族群政治與國族認同的變動

王甫昌. 2008. 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台灣民主季刊》5:89-140.
吳乃德.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 Pp. 27-49 ,
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和國家認同》,台北: 業強.
—. 2005. 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台灣社會學》9:59-117


第十二週 民族主義:文化與制度,斷裂與連續

汪宏倫. 2008. 國族問題中的制度因素、全球脈絡與怨恨心態.Pp. 73-91 收錄於王宏仁等
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 群學.
—. 2001.制度脈絡、外部因素與台灣之「national question」的特殊性:一個理論與經驗
的反省,《台灣社會學》,1: 183-239
蕭阿勤. 2007. 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 《思想》4:141-175


第十三週 歷史創傷、集體記憶與族群和解

吳乃德. 2008. 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季刊》8:39-70
黃秀端. 2008. 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台灣民
主季刊》5:129-80.
陳佳俐. 2007. 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105-143.


單元四:移民與公民身份

第十四週 移民研究:回顧篇

曾嬿芬,2008,移住/居台灣:移民社會學,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
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523-551
王宏仁,2008,台灣移民接受政策與國家認同,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
社會》,頁111-126,台北:群學

第十五週 勞動移民:控制策略、國族政治與權利主張

成露西. 2001. 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8:15-43.
藍佩嘉. 2006. 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4:108-150.
曾嬿芬. 2006. 誰可以打開國境之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1:73-109.

第十六週 婚姻移民:國族意識、福利資源與公民權利

陳志柔、于德林. 2005. 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 《台灣社會學》10:95-146.
趙彥寧. 2005. 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輯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
談起.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43-90.
潘淑滿. 2004. 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85-131.

第十七週 新移民的抵抗與運動:隱蔽文本與公開抗爭

趙彥寧. 2006. 情感政治與另類正義:在台大陸配偶的社會運動經驗.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
論》16:87-152.
夏曉鵑. 2006. 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1:1-72.

第十八週 分組期末報告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與討論 
20% 
 
2. 
摘要與心得(critical memos) 
40% 
 
3. 
期末報告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介紹 
第2週
9/22  主題一 國家組織 <br/><br/>
國家研究:回顧篇<br/><br/>
黃崇憲,2008,利維坦的生成與傾頹:台灣國家研究範例的批判性回顧,1945-2005,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322-392
 
第3週
9/29  從黨國資本主義到政商關係的轉型<br/><br/>
王振寰. 1993.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br/><br/>
李宗榮. 2007. 在國家權力與家族主義之間:企業控制與台灣大型企業間網絡再探, 《台灣社會學》,13:173-242.<br/><br/>
陶儀芬、張珈健,2008,政商關係在民主化之後的發展—以金融自由化為例,於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頁219-238<br/><br/>

 
第4週
10/06  侍從主義與地方派系變遷<br/><br/>
林佳龍,1998,地方選舉與國民黨政權的市場化:從威權鞏固到民主轉型,於陳明通,鄭永年編,《兩岸基層選舉與政治社會變遷》,頁169-259,台北:月旦出版社<br/><br/>
徐永明、陳鴻章. 2004. 地方派系與國民黨:衰退還是深化?《台灣社會學》8:193-228.<br/><br/>
王金壽. 2007. 政治市場開放與地方派系的瓦解,《選舉研究》14:25-51.<br/><br/>

 
第5週
10/13  國家與社會福利政策<br/><br/>
林萬億. 2000. 政治抗爭、政治權力資源與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經驗.Pp. 71-134 ,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 台北: 巨流.<br/><br/>
林國明,2003 到國家主義之路:路徑依賴與全民健保組織體制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五期,頁1-71,台北: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br/><br/>

 
第6週
10/20  主題二: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br/><br/>
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回顧篇<br/><br/>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1945-2005,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393-445 <br/><br/>
范雲,2008,從民間社會邁向公民社會,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23-36,台北:群學<br/><br/>

 
第7週
10/27  社會運動的「體制化」:抗爭策略與國家社會關係的轉化<br/><br/>
李丁讚、林文源. 2003. 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2:57-119<br/><br/>
杜文苓、彭渰雯. 2008. 社運團體的體制內參與及影響-以環評會與婦權會為例 《臺灣民主季刊》5:119-148.<br/><br/>
黃長玲. 2007. 彼此鑲嵌,互相型構:轉變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於顧忠華等著《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 台北: 允晨文化.<br/><br/>

 
第8週
11/03  文學的公共領域:集體認同、文化鬥爭與公共溝通<br/><br/>
吳介民. 2004.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的集體認同型塑.於李丁讚等著 《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 桂冠.<br/><br/>
蕭阿勤. 2005.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1:97-129.<br/><br/>
吳忻怡. 2008. 成為認同參照的「他者」:朱天心及其相關研究的社會學考察. 《台灣社會學刊》41:1-58.<br/><br/>
 
第9週
11/10  公共領域的理性與感性:社區與地方社會的公共參與 <br/><br/>
吳介民、李丁讚. 2005. 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 《台灣社會學》9:119-163.<br/><br/>
黃東益、施佳良、傅凱若. 2007. 地方公共審議說理過程初探:2005 年宜蘭社大公民會議個案研究. 《公共行政學報》24:71-102.<br/><br/>

 
第10週
11/17  主題三:族群政治與民族主義<br/><br/>
第十週 族群關係:回顧篇<br/><br/>
王甫昌,2008,由若隱若現到大鳴大放:台灣社會學中族群研究的崛起,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447-521<br/><br/>
李廣鈞. 2008. 籍貫制度、四大族群與多元文化:國家認同之爭下的人群分類.Pp. 93-110,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 台北: 群學.<br/><br/>

 
第11週
11/24  民主化、族群政治與國族認同的變動<br/><br/>
王甫昌. 2008. 族群政治議題在台灣民主化轉型中的角色.《台灣民主季刊》5:89-140.<br/><br/>
吳乃德. 1993. 省籍意識、政治支持與國家認同:台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 Pp. 27-49 ,於張茂桂編《族群關係和國家認同》,台北: 業強.<br/>
—. 2005. 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台灣社會學》9:59-117<br/><br/>

 
第12週
12/01  民族主義:文化與制度,斷裂與連續<br/><br/>
汪宏倫. 2008. 國族問題中的制度因素、全球脈絡與怨恨心態.Pp. 73-91 收錄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 群學.<br/>
—. 2001.制度脈絡、外部因素與台灣之「national question」的特殊性:一個理論與經驗的反省,《台灣社會學》,1: 183-239<br/><br/>
蕭阿勤. 2007. 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 《思想》4:141-175

 
第13週
12/08  歷史創傷與集體記憶 <br/><br/>
吳乃德. 2008. 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季刊》8:39-70<br/><br/>
黃秀端. 2008. 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台灣民主季刊》5:129-80.<br/><br/>
陳佳俐. 2007. 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105-143.<br/><br/>

 
第14週
12/15  主題四:移民與公民身份<br/><br/>
移民研究:回顧篇<br/><br/>
曾嬿芬,2008,移住/居台灣:移民社會學,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523-551 <br/><br/>
王宏仁,2008,台灣移民接受政策與國家認同,於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111-126,台北:群學<br/><br/>

 
第15週
12/22  勞動移民:控制策略、國族政治與權利主張<br/><br/>
成露西. 2001. 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8:15-43.<br/><br/>
藍佩嘉. 2006. 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 《台灣<br/><br/>社會研究季刊》64:108-150.
曾嬿芬. 2006. 誰可以打開國境之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1:73-109.<br/><br/>
 
第16週
12/29  婚姻移民:國族意識、福利資源與公民權利 <br/><br/>
陳志柔、于德林. 2005. 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 《台灣社會學》10:95-146.<br/><br/>
趙彥寧. 2005. 社福資源分配的戶籍邏輯與國境管理的限制:由大陸配偶的入出境管控機制談起.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43-90.<br/><br/>
潘淑滿. 2004. 婚姻移民婦女、公民權與婚姻暴力.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85-131.<br/><br/>

 
第17週
1/05  新移民的抵抗與運動:隱蔽文本與公開抗爭<br/><br/>
王宏仁、沈倖如. 2003. 融入或逃離?『越南新娘』的在地反抗策略 Pp. 249-284 於蕭新煌主編《台灣與東南亞:南向政策與越南新娘》,台北: 中研院亞太研究中心.<br/><br/>
趙彥寧. 2006. 情感政治與另類正義:在台大陸配偶的社會運動經驗.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6:87-152.<br/><br/>
夏曉鵑. 2006. 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72.<br/><br/>
 
第18週
01/12  期末報告